冼劍雄——精細化品質化是城市當下的發展需求,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2019-03-22
作為一個老廣州人,冼劍雄對廣州有著深厚的感情;作為一個建筑師,他在廣州擁有很多優質的建筑作品;他認為“一件好的建筑設計作品必須是從表皮到內涵、從整體到細部的高度統一”。
他把建筑作為一生的事業,并思考如何從設計的角度推動城市共生、公眾參與和可持續發展。他認為精細化品質化是當下的發展需求,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廣州的一系列行動,定會為老廣州添新添彩,讓老廣州煥發新活力。
冼劍雄
廣州瀚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筑師
廣州冼劍雄聯合建筑設計事務所執行事務合伙人
(本文根據冼劍雄專訪內容整理)
我想大家在這方面都應有體會,我們從遠處看廣州的時候都不會覺得比國外差,甚至有更多更好看、更宏大的建筑。但是從細節觀察,我們和國外優秀城市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在設計方面比較簡陋粗糙。
其實外國城市的高樓大廈不一定比我們漂亮多少,但是小到一個電線桿、欄桿扶手,甚至人行道、標識系統,都做的特別精細化、人性化。就是這些細節真正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素質。
圖1 廣州與悉尼的對比
就拿我們最常見的欄桿來舉例,國外做得非常簡潔,但是很注重品質,欄桿的的厚度、扶手材料都有講究。很多時候,設計不必把精力用在一些很復雜的圖案上,欄桿質量有保證、易于維護并加上一些城市自己的特點就很好了?,F代的東西,越是簡潔越是要通過設計仔細的推敲。
圖2 利物浦濱水欄桿
未來的城市發展更講究高效,更講究品質。很多城市設施設計要考慮耐久經用,品質感。廣州這些年發展很快、城市的變化也很大,倘若能夠在細節上再提升,那就更國際化了!
我是老廣州人,周末就很喜歡去逛老城區,像西關,甚至清平市場這些有歷史、有煙火味道的地方,都很有意思。然而一些政府沒有主導去改造的地方,卻被遺忘。但是政府資源這么寶貴,每個地方都重視的話,就耗費很多人力物力。如何來平衡這件事,讓我們的空間都活起來?
圖3 西關老街區恩寧路
我認為只有政府去主導還遠遠不夠。所以我建議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要采取一些鼓勵措施,制定系統的計劃,推動開發商或者大眾自己能夠自主改造提升。
我有時候在想為什么有一些地方特別的整潔?后來發現是開發商為了提升環境景觀和整體形象主動去改造的。有些開發商很舍得在自己空間范圍的環境景觀上投入。但是涉及到人行道這些公共空間,由于權屬等的復雜,沒有辦法提升,導致整體的空間品質相對落后。
在未來,希望政府可以考慮放松一下這些規定。只要控制好,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改造,對城市,對企業或者大眾自身都是有好處的。
圖4 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的公共與私人銜接區域
作為一名建筑師,我更加關注建筑如何適應嶺南氣候特點,適應嶺南人的傳統居住文化。嶺南建筑不能僅僅局限于以鍋耳山墻為代表的傳統建筑形式,嶺南建筑設計手法未必就是要復古,完全可以采用現代風格。通過架空層、騎樓、庭院這些細節的把握,滿足遮陽、通風的要求,現代簡約建筑風格完全可以稱為嶺南建筑。
比如說我設計的廣州博物館的第一輪方案就以院為題,通過建筑的圍合,形成尺度豐富、空間流動的處于不同高度平面的多層次院落空間,屋中見院,院中藏屋。
建筑立面以建筑手法提煉設計的小篆字樣為肌理,結合博物館功能需求,形成以灰色石材作實面的浮雕效果墻和以青灰色玻璃作采光面的大實大虛的整體效果,與嶺南建筑里的檐墻草龍裝飾和窗扇格柵相呼應。
圖5冼劍雄設計的廣州博物館設計方案
前年我參加過住建部組織編纂的《中國傳統建筑解析與傳承—廣東卷》的撰寫,其中的傳承篇部分就總結了嶺南傳統建筑的氣候特點、選址因素、建筑意蘊、設計手法。所以新嶺南建筑設計不僅僅是追求一種傳統的形式,需要因地制宜的去做。
圖6《中國傳統建筑解析與傳承—廣東卷》
一座城市,如果能關注到細節細微的空間,并愿意去花時間將這些空間做好,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城市的文化文明水平!而我們的老廣州開展的“身邊項目全民設計”活動,正在用這種“繡花功夫”,將城市打造的更精致、更活力。
希望“身邊項目全民設計”活動持續下去,讓我們的老廣州煥發新活力。
指 導 I 林一雋 策 劃 I 王冠賢 王一玫 鄭一宇 編 輯 I 李玲玲 甘志明 楊世云 劉玨穎 編 輯 I 曹一月 賈一柯 張一者 李文清 指導單位 I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主辦單位 I 廣州市嶺南建筑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 I gzscssj@qq.com 更多精彩,請關注:廣州城市設計 歡迎轉載,轉載需保證內容完整 且在顯著位置注明“轉自廣州城市設計”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