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長風以濟滄海 | 瀚華海博館項目喜獲詹天佑獎
2017-04-27
4月14日,第十四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瀚華的全過程項目“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作為廣東土木建筑學會的代表項目參評,在激烈爭奪后瀚華成功捧杯,摘得建筑工程類詹天佑大獎!這是本年度廣東地區唯一的獲獎項目,也是瀚華近十年以來第三次獲此殊榮。
▲位于廣東陽江海陵島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工程地點:陽江市海陵島
用地面積:129500㎡
建筑面積:19409㎡
設計時間:2005年
竣工時間:2011年
合作單位:廣州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廣州金輝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廣州市機電安裝有限公司、廣州市第三建筑裝修有限公司、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作為中外文化的探索者,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貿易之路,更是對話之路,是古代東西方文明碰撞、交流之路。而有“海上敦煌”之稱的宋代沉船“南海1號”,則如遠古絕唱,媲美西域絲路上的敦煌飛天壁畫,記載著千年傳奇。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概念正源于這樣的一種文化碰撞。它既需要滿足沉船在館內展示和存放的特殊功能,也應是一座能將海上絲路的需求與不朽的建筑藝術融會貫通的優雅建筑。
建筑物由五個關聯艙體組成,外部形體呈現為優美延展的連續曲線,動態的輪廓與南海的起伏相互呼應,猶如即將展翅的海鷗;面向大海開放的姿態見證著先人勇于開拓的冒險精神。
“艙體”的構想,隱喻了船只的組成結構,艙體拱形的受力形式,更是大跨度空間合理的結構形式,為“南海1號”的水下存放提供了最適合的空間。在橢圓艙體這一單細胞概念上進一步發展,延伸出了“關聯艙體”概念,五個“關聯艙體”包括六大功能系統:展示系統、服務系統、后勤及安全系統、科研系統、庫存系統和設備系統。各功能系統既相對獨立又彼此關聯,分區關系清晰明確。這樣的結構及空間體系與整體外部形象高度統一,亦同時隱喻了船只的組裝過程,回應了南海1號的主題。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總平面圖
由于項目緊靠海邊,選擇了以混凝土為主的結構系統以抗腐蝕;更擯棄過多的室內裝飾,表現純結構的美感,進一步強化艙體的概念,同時減少建造成本。
“整個建筑的形式是由幾個橢圓的混凝土的艙體相互關聯構成的,從剖面上大家可以比較直觀地看到每一個空間,包括它的功能、流線這些存在關聯的關系。這個建筑我覺得當初很想用一種所謂的剖面建筑去把它表達出來,其實它每個主要剖面就能充分地把空間、結構、功能以及交通關系能夠體現出來。建筑應該是由它的這種內在的邏輯關系決定了它的性格或者氣質。我覺得這個設計不管它美不美,最重要的是他所有構成的元素、結構、空間、功能都是相符合的。
——冼劍雄 廣州瀚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冼劍雄聯合建筑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筑師
項目難度
1、本工程為重要文化建筑,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而項目所在地海陵島處于南海海邊,洪澇大風災害極其嚴重,對防風,防腐蝕的要求極高。
2、本工程整體結構是不規則的空間受力體系,模型結構構件數量繁多、空間關系復雜。
結構創新
1、項目建設理念為文物打撈、保護、展示的探索創新。通過將沉船與其周圍淤泥原裝固定在預制沉箱內,整體吊浮起運遷移到能人為控制、環境較好的“水晶宮”中進行“精雕細琢”的水下考古發掘?!罢w打撈、就地保護、就地展示”創新了水下考古的新方法,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屬首次;創新地展現了水下考古現場動態演示過程。
2、結構設計采用“連續組合拱”結構形式,外飾面采用清水混凝土做法,實現40米大跨度、屋蓋沒有典型梁柱形狀的復雜多拱結構設計。充分利用海洋風能、自然光、潮汐等的節能設計,體現以“展現自然、回歸自然”的可持續性節能技術。
3、結構設計中采用分區建模的方式,用MIDAS軟件建立了整體空間模型進行分析;并結合混凝土結構特點,利用簡化模型和工程經驗進行結構調整,較好地處理了本工程混凝土結構中的設計難點,為復雜混凝土結構的分析設計提供了借鑒經驗。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實體模型
4、“連續組合拱”施工通過優化用木夾板制作空間多曲面結構模板,采用“混凝土模板固定裝置”及采用分層分段對稱澆筑確保連環拱體結構的弧度精度控制曲線造型,實現空間拋物多曲面結構現澆飾面清水混凝土,獲得國家級工法和省級工法。采用抗氯離子低滲透性高性能耐腐蝕混凝土技術和多重防腐蝕措施,解決了外有海風、內有12m海水水池的抗腐蝕性及抗裂防滲難題。
5、項目獲工法專利5項,各級獎勵多項,在水下考古、設計、施工、節能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獲獎情況
2005年度廣東省注冊建筑師優秀建筑創作獎
2010年度廣州市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及大獎
2011年度全國建筑結構設計二等獎
2011年度廣東省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
2013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三等獎
廣東省土木建筑學會大跨度全混凝土結構、耐腐蝕混凝土結構設計二等獎
2017年度第十四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