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迪談基礎設施如何賦能城市公共空間發展?
2021-11-17
1月13日,一場以 “基礎設施創新賦能城市公共空間”為主題的學術講座在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舉辦,講座邀請建筑、景觀設計專業大咖,從創新視角講述基礎設施設計的新思路。本次講座邀請的三位省內知名建筑專家,從他們各具特色的創作實踐經歷出發,為大家闡述了當代城市設計創新的心得與體會。
主講之一為廣州瀚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許迪,以《繡花精神與工匠思維——以已建成的“城市微改造”和未建成的“城市微介入”為例》為題,探討了“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這兩個目前社會與業界十分關心的前沿問題。
項目概況
目位于廣州市環市東路,廣州國際電子大廈西側,始建于1988年,其后2000年做過室內外的重新裝飾。該公廁直接面向城市主要道路,上世紀至今一直未被拆遷移除,仍然保護完好和正常使用。作為環市路品質建設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的一個設計節點,其地塊用地面積為159.96㎡,總建筑面積83.67㎡,設計內容為對此公廁進行改造及升級。
歷史故事
這個身份特殊的公廁,盡管用地逼仄,周圍有茂密的樹蔭遮蔽,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卻自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綠島,饒有嶺南特色。無論是人行,還是車行經過,從城市主要道路都可一目了然地望見該公廁,作為城市一個重要的節點,其位置的特殊性與重要性顯而易見。鑒于上述的理由,做好公廁的升級與改造工作,對管理者而言,是“提升城市空間品質、提高城市設計水平、精細化建設公共空間”的要求,對設計者而言,則是一件既具挑戰性又有榮譽感的嘗試,考驗的是設計者對城市認知的高度及設計能力與水平的高低。對公廁的升級與改造的工作建立和定位在保護性改造的基礎上,不采用推倒重來的方法處理問題,最理性的改造方式是將其視作城市文化遺存的一部分,大體的結構與形式應該從文化傳承和保護的角度加以維護和保留。
創新經驗
設計以何院士“兩觀三性”建筑理論為出發點,從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的和諧統一來指導設計,對城市風貌的更新,動作輕柔,小心翼翼,盡量保證城市歷史積淀的整體性不受大的破壞。通過加深主體建筑的色調,遠觀,突出紅色金屬構架的時代性,以城市雕塑的形象,統領略顯平淡雜亂的周邊環境;近看,又通過舊公廁的形象保留,感受到對地域性,文化性延續與保護的設計情懷。為了保住周邊樹齡較長的幾顆大樹,體現對可持續發展觀的尊重,我們甚至廢掉已經完成的整套施工圖,重新做了設計調整。
公廁原有建筑,具有那個時代典型的設計風格與技術,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其建筑手法古舊,形體構成略顯復雜的缺陷表露無遺,城市形象乏善可陳。因此在這個公廁改造的具體設計方式方法上,我們強調盡量不破壞原有建筑的文化肌理,用簡潔的幾何形體包裹原有建筑,在面向城市開放的方向剪開盒子,露出原有建筑的形象特征。外部金屬構架表皮的引入,整合原有復雜形體的同時,建立具有雕塑感的空間圍合,塑造具有標志性和引導性的立面意象,以一個嶄新的城市節點,積極回應城市更新的總體要求,在不損害原有建筑的前提下,提升公廁的品格與形象,同時有效地控制成本造價與改造周期。
從一個更長遠的設計愿景出發,在金屬構架的底部,有意識地安排了種植場地,供攀爬植物生長和向上延伸,期望有朝一日整個金屬構架外側爬滿綠色植物,充分體現綠色建筑的生態環保理念和嶺南建筑的本土地域特色。
廁所內部空間和設施的改造重點落實在使用功能的提升上,增設第三方衛生間、殘疾人衛生間和母嬰衛生間等使用空間,極大的改善了原有的通風、采光環境;干濕分區的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及人們的生活習慣的設計,滿足廣州市“廁所革命”的一系列具體要求;無微不至的設計細節,更使市民感受到了設計的人性關懷。
廁所外部環境的改造結合原有中庭小院和保留樹木,加入無障礙設施、小品布置、燈光設計等,半室外洗手臺的設計考慮到不同使用者的需求,面面俱到。夜幕降臨時,小院在燈光環境的映襯下更顯溫馨愜意,其豐富多姿的夜景效果,已然成為新的城市打卡地標。
本項目作為“身邊項目大師做”城市基礎設施微改造行動計劃的一部分,已于2020年4月26日正式建成,它的投入使用,得到廣大市民的廣泛關注及熱烈好評。為通過高屋建瓴的“繡花思維”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有效注入,探索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的新路徑,并以個體城市節點的升級改造為觸媒,激發社會各界參與城市空間品質活力提升的熱情,實現社會共同締造提供了極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