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U專訪 | 純粹建筑的思考與分享·冼劍雄
2017-03-10
導言
我希望拋開很多現在我們看到的一些表象,能夠更概括地、扼要地、把握好建筑的幾個要素去衡量、思索建筑該怎么去設計。我認為建筑的幾個要素,最重要的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存在于建筑的這個結構,二是這個建筑它的構成的一個空間,三是這個建筑為人所用的這個功能。
很多的建筑從表象上去看的話,你可以意會他是一個象征性的或者是傳統的文化性的一些符號,但我認為這些都不是建筑最重要的一些因素。
冼劍雄
廣州市冼劍雄聯合建筑設計事務所執行事務合伙人
廣州瀚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董事、總建筑師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理事
廣東省注冊建筑師協會副會長
廣州市規劃委員會委員、建筑環境與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
廣州市規劃協會副會長
廣東省土木建筑學會建筑創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主持設計項目逾200個,獲省級以上優秀設計獎90余項。歷年代表作包括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廣東美術館時代分館、番禺青少年活動中心、珠海市國稅大樓、耀中廣場、保利中環廣場、廣晟國際大廈、東山雅筑、時代玫瑰園一期、力迅上筑、廣州依云小鎮、中海藍灣、保利香雪山、東莞萬科運河東1號花園、珠海金灣航空新城展覽館(國際競賽金獎方案)、廣東畫院新址(方案)、廣州博物館新館(國際競賽入圍方案)等。
純粹建筑,它不是一個概念。
建筑應該有自己獨特內在的一個構成邏輯。
所以建筑的形式并不是最重要,而我最看重的是你的設計和建筑及整個構成的邏輯關系。包括結構、空間、功能是怎么樣有機地去體現出來,這個才是設計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內在的邏輯關系決定氣質
項目一: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建成幾年了,大概是在零五年設計的。這個項目當時也是一個設計競賽,我們中標勝出。它的地點是在廣東的陽江,在海陵島的沙灘上邊。
這個項目他主要的一個功能是要把這個南海一號(南海一號是南宋在南海沉掉的一艘商船,國家文物局把它整體打撈)移到這個博物館里邊,所以這里邊的最重要的一個展示品就是南海一號。
這個項目在海邊,包括這個主要的展品,有很特殊的這種性質,需要一個俗稱叫水晶宮的這么一個大空間去存放南海一號,所以這個跨度也是蠻大的,短的跨度四十到五十米之間,那么長的話有八九十米這么大的空間,在海邊這么大的跨度,我們首先從結構上邊去考慮的話,是用到這個混凝土拱架的這種結構形式吧!
從上面圖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整個建筑的形式是由幾個橢圓的混凝土的艙體相互關聯構成的,。從剖面上大家可以比較直觀地看到每一個空間,包括它的功能、流線這些存在關聯的關系。這個建筑我覺得當初很想用一種所謂的剖面建筑去把它表達出來,其實它每個主要剖面就能充分地把空間、結構、功能以及交通關系能夠體現出來的。
正如之前我說的,建筑應該是由它的這種內在的邏輯關系決定了它的性格或者氣質。我覺得這個設計不管它美不美,最重要的是他所有構成的元素、結構、空間、功能都是相符合的。
而且在海邊的這樣一個位置,用這樣一種空間結構關系也是比較恰當,從成本控制各方面也都是能夠符合這個項目的一些要求。從形態上它表現出來比較復雜,但是一個剖面一個平面都是非常理性的,而且能夠比較直觀地體現出一個建筑這個功能的特點還有空間的特點。
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
項目二:廣州博物館新館第一輪競賽方案
這個項目也是三四年前設計的,項目的地點是在廣州的白云新城,在白云會議中心的旁邊。
作為廣州的新博物館,政府有一個要求,就是能體現這個廣州或者當地的一些文化特點。但是畢竟是個新的建筑,我還是希望它有很強烈的時代性、當代性和文化性。
我們從設計構思的時候就想到了很多,比如說嶺南的傳統建筑的庭院,庭院建筑。當然我們只會把他一些重點的精華的提煉出來,結合現代設計的一些手法能夠體現出來,所以從模型上可以看得很清楚,他是一個立體的這樣一種庭院建筑。
因為我也比較喜歡中國的書法,其實在里面有很多的一些精髓,一些感悟可以用到建筑設計上面去。比如說篆書,本身他的結構挺嚴謹的,而且相對其他字體來說是比較理性的,而且他有這種結構美。我們從篆書內在的邏輯關系和中國的傳統的,包括嶺南的庭院能夠找到一個契合點。所謂立體的庭院,包括這種建筑的構成的輯關系,他是一個立體整體的。
比如說我們從鳥瞰上或者總平面上,看整個平面的布局關系和我們在從立面上去看的立面的構成關系,他都是相為統一的一個整體。那么這個庭院空間,他在整個建筑的每個位置,包括立面上、平面上各個部位,其實他是一個立體有機的這樣一種關聯的空間。
一個建筑其實他應該是很抽象的,他不一定要有象征,他像什么?這個真的不是建筑最重要的一個要點,在我看來重要的是,我覺得這個設計是怎么產生的?它是怎么構成的?它里邊從外部到內部,包括一些細節,都能體現出同一個元素,同一個構成的邏輯。
構成的邏輯關系
項目三:廣博第二輪競賽方案
這是前年年底前完成的一個國際競賽,地點就像剛說的在小蠻腰下邊,也就是廣州的新城中軸線,在珠江南岸的位置。這個區位包括了四館一園,包括美術館博物館科技館,還有一個文化館,博物館是在這個中軸線的西側。
對于這個博物館的設計,市領導也是提出了一些具體要求。比如說能體現這個廣州和嶺南的一些建筑的一些風格或者氣質,當然他畢竟是一個大型的博物館,還是像剛才第一輪的方案一樣,那么這個當代性還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從廣州的這個“羊城”的名字里面去提煉出一些想法。比如說,從這個“羊”字,篆書的“羊”字,因為廣州除了叫“羊城”之外還叫“羊石”,所以我們整個設計的概念就是一個現代版的“羊石”。
其實我也希望這個設計他是非常簡練的,包括他的外在的輪廓,都是很干凈很清晰。不過他自己獨特的一個氣質在哪里呢?就是他是用減法,然后這個減法是通過這個“羊”字,類似“羊”字的構成關系,把一個方塊體我們通過這種虛實關系,把空間、功能以及整個的形體形態能夠都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無論從鳥瞰上去看,還是從立面上去看,很典型的這個篆書的“羊”字的這樣一個抽象的符號都能夠體現出來。
同樣是廣州的新博物館,兩輪的設計其實都是不同的形態的體現。那么我覺得建筑他可以很多樣性,甚至可以很包容,但是我所說的所謂“純粹建筑”,就是說我們每一個建筑從外到內都要圍繞我們想要表達什么?
我說了很多次的這個構成的邏輯關系,因為有了這個邏輯關系,所以從外表到細胞甚至到DNA,他都是統一的,這點是我衡量一個建筑好壞的一個自己的一個原則跟標準吧!
每個項目都有自己的性格
項目四:廣州南漢二陵博物館中標方案
這是前年我們中標的一個設計方案。項目的地點是在廣州大學城,南漢二陵是南漢的時候兩個皇帝的陵墓,我也搞不清為什么會埋在那么遠的地方,當時可能是一個海上的小島。
其實每個項目我們思考,比如說按項目的特征啊或者個人要求啊等等,我希望每個項目還是有不同的一個性格。
這個項目因為典型的是一個陵墓博物館,所以中國傳統的這種性格,我還是比較看重的,所以結合了包括中國結,包括中國的傳統建筑的布局的一些空間關系,把它吸收或者提煉出來,結合現代的一些手法,能夠把他變成一個非常完美的,包括空間形態的空間構成關系。
從總平面上就可以看出它是幾個合院相互構成一個大的合院的一種空間布局關系。因為博物館它有自己不同的這種功能空間的需求,通過幾個庭院的組合也很容易滿足這種功能的這種關系。
這個項目我自己最深的體會就是很希望嘗試做一個非常完美或者同時也比較抽象,不一定這么具像的一個現代的傳統建筑。從平面的這種構成關系還有立面,包括一些細節、內部空間的設計,都想圍繞這樣一個重點去展開。也很可惜,這個項目雖然中標,但是因為一些領導或者是其他原因,把這個項目具體的位置移到了旁邊,所以我們不得不又重新做的設計。我覺得做設計總是有遺憾的,我們還是不屈不饒的繼續按自己的理想去做好每一個項目。
自然的感覺
項目五:廣東畫院投標方案
這是一個沒有中標的方案,但是我自己非常喜歡,跟這次談的這個“純粹建筑”有很多共通的這種特點,所以拿出來跟大家分享。競賽的時候的選址也是在白云新城,在白云山下邊的一個用地里邊。
廣東畫院他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因為是畫院,有很獨特的這種藝術家的這種需求,我也希望通過設計能夠表達這種畫院的這種性格。
我們概念就是一個畫家村落,通過跟白云山下邊的呼應,一個畫家的村落能夠營造出這種藝術的這種氛圍。
當然這個村落的自然的感覺,肯定是我們要表達的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了,所以從總平面上,或者模型上都能看到,我們每一個這個村落的這種坡頂都是非常自然的自由的組合,包括平面空間的虛實關系,也是跟這種自然村落里邊的這種肌理,也是相互呼應的。
其實我挺喜歡每一個設計都用同一個元素符號,然后在它本身功能空間的要求的基礎上,去把它構成一個非常完美的整體。
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到在這個設計中,它非常的統一,但是又非常的靈活,很自然,包括我們的窗戶,包括坡頂的構成的一些關系上面都是很自然的。前后左右都是花園都是庭院,所以其實把一個本來比較大的一個體量關系,化整為零,把很多很多的庭院,都融到建筑群體里邊。其實我真的很喜歡這個方案,很可惜沒有中選。
一種元素組織一個建筑
項目六:廣州增城四館項目
它屬于一個文化建筑項目,用地也不大,是綜合了包括博物館科技館等四館。廣州的增城也叫荔城,這個用地旁邊很大的一片是荔枝的山林,很漂亮。
這個項目我從一種怎么跟荔枝林協調或者說怎么把它提煉出來做為我們設計的一個主題這樣去考慮的。
所以從荔枝林或者說荔枝,也包括這個場地的一些關系上邊,我們提煉出用圓弧,或者說圓,這樣一個元素統一我們整個設計的這個構成、手法,包括一些細節。從整個總體平面以及周邊的環境這個關系上邊,它就像一個平面構成一樣,能夠有機的把荔枝的山林延續到我們的基地里邊,讓我們整個建筑也能夠跟周邊的這種環境關系很好的融合。
項目本身就有四種功能的要求,所以整體的構成上,通過很自然的圓弧有機組合四個功能體塊,既分又合,形成一個整體。同時通過這個首層的架空,包括地下室的一些空間,能夠跟地面上形成整體關系,也是通過很多的圓,或者一些上下貫通的空間把它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立面上所呈現出來的一個表皮肌理,我們也是圍繞著一個圓做一個基本的一個元素,大大小小,然后從肌理的一種漸變的關系中去體現出這種建筑的當代感。
回到建筑設計的本源
我覺得一個建筑的形態當然很重要,但是我還是一直認為構成的邏輯關系更重要!
只有走進這個建筑,理解這個建筑,你才會知道他的這個生命力在哪里,他跟其他的建筑區別在哪里。所以我覺得建筑師,當然,從學生階段的話,模仿學習很重要,但是到了自己創作的時候呢,怎么去取舍,非常重要。所謂取舍就是你要舍得,你要舍去很多其實與這個設計并不存在很多必然或者相關關系的一些因素,然后圍繞最重要的因素去展開,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建筑師,他的語言不是靠嘴巴說的,而是靠作品。
作為做了二十多年建筑設計的一個建筑師,我真的是覺得雖然現在面對的東西很復雜,但是需要自己去理清,就像回到當年在學校里邊做學生的一種心態,認真地去考慮建筑設計的本源。
圖文轉自:深圳觀筑